小米串起的山林智慧:跟著「小米生活曆」過一年
土地與生態
2025/11/10

文/羅麗如.圖片提供/里仁
amin nga vaqu a tia kudakudain
我們所有的一切,依循、圍繞著小米
每年國曆11、12月無患子漸次落果,部落舉行「開墾祭」,請居住在田裡的鳥、田鼠、蟋蟀等小動物在燒墾前走避,等小米長大後再回來。只要整完地,族人就可以直接播種小米,直到烏皮九芎樹花期結束之前,各家戶的小米田都要完成播種,以台東的時節對應到國曆來看,差不多是隔年的1月底至2月。
當春雷響起之前,田間可以種植另一種主食作物:芋頭,以分散風險、保障族人生活。小米播種後,在看到另一種會在秋冬落葉的九芎樹長出葉苞時,便可以開始疏苗、拔草的作業。這個時期,美麗的朱鸝會開始鳴叫,當孤身在田裡工作時,聽見鳥鳴不免心生恐懼,族人便會以唱起歌謠來舒解不安,許多情歌也由此誕生。

尊重生態的山林智慧
除草後的小米田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動物也迎來繁殖孕育季,這時候人類不應干涉小米生長,也禁止上山狩獵。獵人放下獵槍,生活重心回到部落,進行孩子們的養成教育,男生們得學會射箭、獵具的使用和保養,並在大竹溪河岸沙灘地進行摔角訓練;女孩們則要學習採集野菜、織布和刺繡。而已成年、建立家屋的男子,須趁著小米生長期修繕家屋,為雨季與颱風季做準備。
當年5月,當虎婆刺結出紅色的果實、小米開始出穗,所有人會回到小米田裡,進行長達一個月的驅鳥作業,一直等到6月猿尾藤有如螺旋槳般的翅果旋轉落下,暗示颱風季節即將來臨,小米也逐漸飽滿成熟、預備採收。

跨越時光的小米收穫祭
在小米收成後,部落頭目和巫師會決定連續9天「小米收穫祭」(masuvaqu)儀式安排,包括新舊小米混食、繳交賦稅、獵場清除障礙祭、共同慶祝豐收的人間祭等。在排灣族的觀念裡,「年」是不斷的週而復始,「小米收穫祭」是跨越一年的循環點(kicepeliu),並不會稱為「新年」,而所謂的「新年」,其實指的是大洪水後的人類重生。
小米收穫祭後,族人會在田間會轉作其他傳統作物,播種八月豆、鵲豆、虎爪豆等,等到9月台灣欒樹開黃花時,已經採收的豆類耕地,就可種植紅藜、高粱、地瓜等雜糧作物,直到11月五節芒開花、無患子準備落果,又再次回到小米生活曆的初始,迎接開墾祭。

在排灣族人心目中,小米(vaqu)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時間的刻度、文化的根本與生活的軸心。這套圍繞小米展開的「小米生活曆」,串聯起動植物、氣候、狩獵、教育與祭典,在在展現原住民族與環境共處的生活智慧。
小米生活曆
不同於現代社會以國曆或農曆來計算年歲,世代生活在台東大竹溪流域的排灣族人,留心觀察著山林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小米種植為生活核心,隨之安排小米田的開墾、播種、收成、輪作、上山狩獵、禁止狩獵、青年男女養成訓練的時機,直到小米入倉、獻祭,才是跨越了一個年,進入新一輪循環,形成所謂的「小米生活曆」。
商品推薦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