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萊姆 善待土壤的酸甜用心
農產品與農友
2025/10/02

圖 / 文 里仁 ,吳圮台
在南投竹山的山坡果園裡,雜草隨風搖曳,地底下有蚯蚓默默耕作,樹蛙鳴叫、鳥兒築巢,大冠鷲盤旋天際,甚至連瀕危的石虎也悄然現身。這裡不是生態保護區,而是吳圮台的綠保萊姆果園!
然而,這片土地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生機勃勃。

代代相傳的山坡地
吳圮台的父親,最初種麻竹筍,輾轉下又改種茶園,但在各種努力嘗試下收成依舊有限。
最後聽說山坡地適合種果樹,加上種植檸檬不需套袋、催甜等,這使吳圮台的父親毅然剷除茶樹,種下整片無籽檸檬。
老人家總希望收成能多一些,將建議果樹種植距離6公尺縮成一半種植,只為期待產量增加,但事與願違。果樹們卻因通風不良,病害嚴重,只能透過不斷加強噴藥維護果園。
而在電腦公司上班的吳圮台,雖身在都市但抑制不住對家鄉的呼喚。
民國99年,他返鄉接手果園。接手初期,他仍沿用農藥方式,一邊照做、一邊思索:「果樹真的需要噴這麼多農藥嗎?」
農藥依賴的文化
吳圮台看到鄉里間,有些老農已將噴藥仔三個字烙在腦中,幾乎把「噴藥」當作日常本能,甚至不知道為何而噴?噴的是甚麼藥?
早年農藥商為了推廣還會免費送「黑罐仔」,是包裝上無任何標示的藥劑試用瓶 。
後來雖然被禁止,但當作物出現問題,老農們便會去諮詢農藥行,農藥行自然就鼓勵「多噴」。
久而久之,便形成「下雨要追肥、作物還沒有病害要先預防性噴藥、同時一次混合3~4種藥劑更省工...等」的噴藥模式。地上的雜草呢?當然是給它噴得光禿禿的。
遇見友善農法
帶著疑問的吳圮台,遇見了竹山農友林承陽分享的「友善耕作」理念,這令他找到了心中的答案,馬上下定決心申請加入「慈心綠保標章」。
在接觸友善農法後,更打開全新視野,在中興大學陳興宗教授親自走訪果園指導,為了更了解原理,甚至挖掘近一個人高度的垂直深坑,為青果農們分析土壤剖面的秘密!
「健康的土壤,才是農作物最好的依靠」,這成為吳圮台人生的轉捩點。

養土,從不除草開始
吳圮台決定開始停農藥的隔年,就遇到果樹大量死亡,這可是令父母擔憂不已。
多年後回想,應該是果樹長期浸潤在農藥中,驟然停藥後戒斷症狀太劇烈,才導致果樹大量死亡。
卻也在這時出現轉機!死亡後留下的果樹反而更健康,加上空間變寬、通風改善,病害也減少了。
吳圮台漸漸發現「養草就是養土」的耕種關鍵!
對於老一輩農民來說,這幾乎是顛覆傳統的做法,但吳圮台卻看見土地甦醒的機會。
想要厚植的土壤不是施龐大的有機肥,而是養草,所以只要不妨礙工作,就盡量不除草,而是少澆雜草水。豔陽下果園底下略帶枯黃的雜草,正是這片果樹的守護者!
陳興宗教授解說到:「主要是雜草還活著但因為缺水,為了找水根部會努力往下扎,不僅牢牢抓住了山坡地的土壤,也把植株的醣類營養往下輸送,這更滋養無數微生物。」
近年氣候越加極端,夏季爆熱、冬天嚴寒、雨季暴雨、旱季缺水。厚厚的雜草等同將地面蓋上被子,陽光不會直曬土壤,保濕、保肥、保溫,減緩地溫的劇烈變化,果樹感受到舒服了,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也提高。

生機來自地底下的居民
很多觀光果園為了遊客安全,必須將雜草清光,割的很短,或是敷蓋抑制蓆。
在吳圮台的果園並沒有開放給遊客,而是把果樹視為真正的主角。
茂密的雜草養厚了土壤,土壤養活了大量的有益菌及蚯蚓,無數不知名的小生物們在地底下快樂生活,24小時不停歇的活動,使土壤孔隙增加變鬆軟,流通的空氣與養分滋養著彼此。

昆蟲多了,樹蛙繁殖、吸引鳥兒築巢、鼴鼠覓食,當然蛇類也跟著來!
在看看大冠鷲又降臨了,牠從高空中以超凡的視力就看到這裡是免費的餐台,可是果園的常客。還有嬌客「石虎」也出現蹤跡,農友為此也申請友善石虎農作標章!
這裡不僅為瀕臨絕種的生物提供庇護,更是果園裡的大大小小生命共享的庇護所。

翠綠萊姆 熾陽下採摘的堅持
為什麼吳圮台總是選在正午採收?
在吳圮台觀察發現,因為萊姆表皮油胞很細緻,採收及運送過程一定會輕微磨損,散出淡淡清香,若在清晨露水未乾時採收,細菌容易隨水珠入侵,隔天果皮便出現灼痕。雖不影響果肉,但跟客人解釋不完。
於是他選擇在太陽高掛、露水蒸乾後再採收。即使衣裳濕透、滿身是汗,他仍堅持要把最乾淨、最光潔的果實交到消費者手中。

每一顆顆翠綠萊姆,清香、皮薄、無籽,不僅是家裡常備的水果!
更是讓土壤健康永續,守護大大小小生命的酸甜清香。
是檸檬還是萊姆?萊姆原來可以直接吃?吃法大不同
馬上看更多>>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