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水雉生態的綠保菱角

農產品與農友
2025/09/30
守護水雉生態的綠保菱角

文/高嘉聆.攝影/林韋言

台南官田是全國最大的菱角產區,近幾年來,為了兼顧生產與生態,在地農人在維持耕作的同時,也為野生動物保留喘息之地。像是菱角農林丙火,選擇投入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友善耕作,只為守護擁有「凌波仙子」美名的水雉,讓牠們能自由展翅飛翔。

綠寶田農場
在綠色保育標章計畫推動初期,林丙火與他籌組的綠寶田農場便加入了綠保行列。14年來, 他將生產與生態兼顧的理念深入田間,更發展出一套讓生態自然制衡的農法。他的菱角田,成了野生動物們的樂土。

沿著官田鄉間公路行駛,兩側盡是菱角水田,可見農婦戴著花布斗笠,嫻熟翻起菱盤、眼明手快地採收,偶有水鳥輕盈掠過,纖細的長腿在浮葉間靈巧穿梭。「那是水雉!」菱角農林丙火解釋,水雉喜歡在浮於水面的菱葉之間築巢、覓食,菱角田便是牠們安身立命的家。走近一看,葉叢裡藏著一窩古銅金色的蛋,微光閃爍新生的喜悅。

官田為何適合種植菱角?答案藏在地理與水文條件中。這裡擁有豐沛水源,烏山頭水庫、葫蘆埤水域皆座落於境內,不需抽取鐵質偏高的地下水源,加上此處土質較黏,能夠有效蓄水,正好符合菱角對於水質與土壤的需求,連綿的菱田也為水雉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然而,隨著土地開發與耕作型態的改變,水雉棲地面積日益縮減,另外,農藥施用讓本就數量不多的水雉面臨生存危機,一度僅剩約 50隻,瀕臨滅絕。

綠色保育轉型之路

2010年為了引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支持下,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計畫,協助農民採取對生態友善的農法,讓農民生計與自然生態得以並行,林丙火就是這場行動的先行者之一。

原本他與多數農民一樣,以慣行農法種植菱角。直到十多年前,「慈心的義工又是勸說、又是鼓勵,最後被對方的堅持感動,我決定嘗試看看。」目前,包括林丙火的兩甲地,官田已有六甲菱田投入綠色保育耕作。

然而,轉型之路並不容易,菱角少了農藥化肥控制病蟲害,產量明顯下降。「所幸慈心提供資源,找來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的專家協助,運用有機資材改善田間土質,同時導入作物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PM),才讓收成好轉。」林丙火説,產量與品質提升,加上里仁在轉型初期便大力支持、上架販售綠保菱角,讓收益穩定下來。更重要的是,水雉也回來了。

讓所有生物都有一口飯吃

為了減少對有機資材的依賴,林丙火試著讓生態系自行運作,以減法思維進行田間的管理。像是金花蟲啃食菱角葉,林丙火就在田邊種植牠們更愛吃的水丁香,轉移注意;為了控制昆蟲數量,又在田邊栽種木瓜,以香甜的果實吸引白頭翁來吃金花蟲。「只要提供食物,自然就有幫手會來。」

他還特意加寬田埂,以防老鼠挖洞洩水,「寬到牠們挖不過去!」他說,這些老鼠也非毫無貢獻,牠們會捕食福壽螺,有助抑制螺害,而老鼠又會被蛇類、老鷹捕食,一環扣一環,形成食物鏈,田間生態達到平衡。林丙火打趣道,「田裡的老鼠各個身手矯健,因為天敵實在太多!」

「所有來到我們菱田的生物,都有一口飯吃。」他將田地面積的20%保留作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雖然少種一些菱角、收入降低,但也少了管理與防治的負擔,因為這些動物都會幫我維護田間的健康。」

為了給水雉一個家,林丙火特意種植四角菱,而非田區能輪作的二角菱。
為了給水雉一個家,林丙火特意種植四角菱,而非田區能輪作的二角菱。

除了常見的二角菱,為了幫助水雉繁殖,他特別栽種四角菱。每年5月,正值水雉下蛋育雛,此時與稻米輪作的二角菱尚未栽種,而四角菱正值枝葉茂密,可提供水雉理想的築巢空間。在林丙火與其他菱農的努力下,官田的水雉族群已突破三千隻,復育成果令人振奮。

「多吃綠保菱角,不只守護水雉,更是對友善耕作最實質的鼓勵。」憑著這份信念,這群菱農揮汗耕耘,用一田一水換來生態的復育。官田這座菱角之鄉,也成為生產與生態共榮的典範,為台灣農業寫下鼓舞人心的篇章。

採收結束後,林丙火仔細清洗菱角,眼明手快地將壞掉的菱角挑掉。

商品推薦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