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博物館 – 隱藏在大地的訊息
主題活動
2024/08/05

里仁 x 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餐桌上的博物館—隱藏在大地的訊息
里仁與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攜手合作推出永續飲食策展,
邀請你一起來認識:食材背後的故事。

隨著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在超市、市集、菜市場買到的蔬果已受到影響,你察覺到這些變化了嗎?
跟著食物設計的互動展演,尋找隱藏在大地的訊息,
喚醒你對氣候變遷的意識,一起找到守護環境、實踐永續的契機。
隱藏在大地的訊息 最新「實體策展」於「里仁竹北道禾店」
歡迎到里仁竹北道禾店,親自體驗「食材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在一座看似生機盎然的花園中,選擇跟自己共感有緣的植物書籤,讀一讀它們想告訴我們的訊息。
跟著互動展演,一起重新認識餐桌上習以為常的食物,思索氣候變遷對飲食的影響。
寫下你心目中[ 天天可以吃到米飯 ]的價值,投入展場的大碗裡,看看別人怎麼想!
再舉起迷你啤酒杯,想像未來乾杯的場景,拍張照留下紀念。

地點:里仁竹北道禾店(新竹縣竹北市莊敬南路188號B1)
時間:週日至週五12:00–20:00;週六10:00–21:00
放慢腳步,細細感受來自大地的訊息,一起開始選擇永續食材、綠色生活。
你可以將植物書籤帶回家,與親友分享隱藏在大地中的訊息。
一起行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什麼是食物設計?
食物設計,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以食物為載體,來傳達想法、創造體驗、解決問題。
食物設計師的產出,未必都是餐盤內、吃到肚子裡的食物,
更多是圍繞在「與食有關」、「餐盤外」的設計和體驗。
關於UOVO
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是深根台灣逾十年,傳遞食物設計教育的品牌。
以「食物設計」探索隱藏在食物背後的符碼與議題,
設計一場引領人們省思食物與人、食物與環境、食物與社會的盤中飧。
餐桌上的博物館—隱藏在大地的訊息 線上看

看似色彩斑爛的花園,氣候變遷的影響就隱藏在
用回收紙屑與細心烘烤的咖啡渣所模擬的「大地」之中。
探索這片大地,傾聽植物們想傳遞的訊息吧!

這些植物書籤的正面文字描述了氣候變遷下植物的現況,
背面則提供了可以採取的永續飲食行動。
稻米
- 受氣候衝擊及俄烏戰爭影響,2023年全球米價創下新高,而台灣因稻米自給自足受影響較小。但近幾年中南部大旱,頻繁休耕,栽種面積減少,對抗旱季的成本也漸增。
- 水田表面蒸發的水分,可以讓空氣變得涼爽,為田區降溫。沒灑農藥的水田是很多生物棲息的家,為蝸牛、青蛙、麻雀、白鷺鷥、紅冠水雞等動物們提供食物及庇護所。
茶葉
- 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少雨,讓2023年全台乾旱農損超過2億元,其中以茶樹受損最高,佔農損五成以上。很多茶園受災嚴重,全無收成,還有茶園只剩枯葉,一捏就碎,連復耕都困難。
- 茶園如果使用過多農藥化肥,化學成分會殘留在土壤中,並污染水源。
利用自然循環與自然生態的有機茶,持續緩慢供給茶樹所需養分,茶滋味活力十足。
鳳梨
- 天候作怪,鳳梨等水果容易因為暴熱後又暴雨,產量驟減。即便收成也容易造成品質欠佳,不易保存。極端氣候的瞬間變化,讓農友的心情就像洗三溫暖一樣,可能從豐收的喜悅突然掉到谷底。
- 每顆鳳梨都經過農友18個月的辛勤照料,夠幸運長成的,才能與你相見!不論盛產或歉收,都要謝謝農友為我們照顧土地、種植蔬果!面臨農損,我們要當農友最堅實的後盾!
龍眼
- 龍眼雖是亞熱帶作物,但發芽與開花都要在攝氏19度以下的低溫進行。極端氣候的暖冬讓龍眼好幾年都停產。農界憂心,若全球暖化趨勢不減,龍眼恐將消失在台灣土地上。
- 龍眼營養價值高,所產製的桂圓和龍眼蜜,廣受國人喜愛,是夏天的重要水果。如果不能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就會有更多蔬菜水果穀物,遭逢和龍眼一樣的命運,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葉菜
- 台灣風土得天獨厚,全年可以種出的蔬菜多達數十種。進口蔬菜雖然看起來外觀青翠,但植物採收後,生理代謝持續進行,營養漸減,同時會因應海外運輸,進行化學保鮮處理。
- 在適合季節栽種的蔬菜,具適時適地種植的優點,往往生長良好,也比較沒有病蟲害。「吃當季 吃在地」可以吃到真正的新鮮和營養。如果選購未施農藥化肥的蔬果,就可守護土地健康和環境生態。
胡蘿蔔
- 2022年九、十月栽種的胡蘿蔔,因為遇到乾旱,導致發芽率不高,生長期又遇到多次寒流。低溫使胡蘿蔔長不大或是畸形裂果嚴重,農友幾乎血本無歸。
- 胡蘿蔔喜歡鬆軟的砂地,如果根在生長時遇到阻礙,就會長成歪頭或扭曲的形狀。醜蔬果雖然外形不好看,但一樣充滿了大自然的營養。珍惜食物,邀請你一起來支持醜蔬果!
小麥
- 由於飲食西化需求,小麥供給幾乎全部仰賴進口,台灣每年進口約120萬公噸。在近年各方復興國產雜糧的努力下,目前國產小麥種植面積回升到600公頃。
- 台灣本土雜糧沒有基改的疑慮,加上新鮮,風味較佳。選擇友善耕作的本土雜糧,不僅能守護田間生態,更能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強化糧食安全。
小米
- 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台灣小米,曾是各原民部落的主要糧食,小米品系超過300種。然而近年部落人口外流,懂小米的耆老凋零,原生種的小米及部落文化面臨傳承危機。
- 復耕本土小米,不只是原住民的事,因為耐旱又抗病蟲害的本土小米,可以是對抗糧荒的對策之一。面臨氣候變遷,唯有保有適合台灣風土且品種多元的種子,才能避免未來的糧荒危機。

與氣候變遷密切的動物…而你可以為環境做些什麼?
蜜蜂
天氣驟變易使蜜蜂生病,若是蜜蜂誤入撒農藥的果園,死亡率更高。
80%開花植物仰賴蜜蜂授粉,蜂群的消失會影響食物產出,也導致生態失衡。
而農藥是蜜蜂的頭號殺手,也是近年蜜蜂大量死亡的主因。
蜜蜂的存亡,攸關你我的未來。
一起來支持不使用農藥的友善耕作,守護蜜蜂的生存環境。
牛
規模化的畜牧在養殖和運送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很驚人。
牛反芻會排放大量甲皖,每公斤牛肉的溫室氣體排放約 60 公斤。
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大部份的植物性食物,碳排放比動物性食物低 10~50 倍。
調整飲食習慣為多蔬少肉,可以減碳,有利於環境永續。
羊
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飼養牲畜佔14.5%,
比全世界汽車、船、火車及飛機加起來的碳排還要高。
隨著經濟發展,人類肉品消費在過去 60 年加倍成長,加速了氣候暖化的危機。
一人一日三餐不吃肉,可減碳約2公斤。
減少食用肉類,是對抗氣候變遷直接又有效的做法。

如果現在沒有採取行動…未來會?
透過食物設計的互動展演體驗,
重新認識餐桌上習以為常的食物,
思索氣候變遷對食物生產和消費的影響。

醜態百出的真價值
你看過真實的醜蔬果嗎?「醜蔬果」在市場上往往被視為不適合銷售的格外品,甚至被直接丟棄。
然而,「醜蔬果」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和長相漂亮的蔬果沒有任何差異!
徒留追憶的地景
一片片的黃色塑膠是什麼用途呢?
原來是農友為了保護鳳梨幼苗不被烈日傷害,是專屬鳳梨的遮陽傘。
然而,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鳳梨消失、農業生態受損,
這些黃色的保護傘帽可能成為追念鳳梨田的唯一象徵。

愛麗絲沒有下午茶
氣候變遷使茶葉成為稀缺資源,讓愛麗絲再也沒有下午茶可喝。
乾旱少雨損害茶樹,人們失去的不僅是茶飲的享受,還有社會文化與人際情感的連結。
這套茶具中盛放的不是茶葉,而是野草和穀麥種子。想像一下未來下午茶的全新風味吧!
一碗1,000元的白飯
白飯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主食,但若有一天它不再平價,生活會如何呢?
氣候變遷和戰爭衝擊全球農糧生產,糧價飆升。
未來,一碗白飯的價格可能高得驚人。
我們理所當然的飲食和生活環境,值得多少努力來守護?
邀請你一起反思:「可以天天吃到米飯」的價值,
並在小卡上寫下數字投入碗中,看看其他人的標價!
社交新儀式的誕生
氣候變遷影響小麥產量,啤酒將從平民飲品變成高價珍品,
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和社交儀式「乾杯」。
啤酒供應減少,小杯子取代傳統啤酒杯,
啤酒不再能豪飲,而是細細品味的珍貴液體。
一起拿起展示的小杯子,
以你想像的未來乾杯動作拍照留念,感受未來乾杯的新儀式!

如果不想未來徒留悲傷,我們現在就要一起採取行動。
綠色飲食倡議家Anna Lappe:「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一日三餐是實踐永續最好的下手處。
讓我們透過永續飲食,以消費力推動符合永續概念的食物產業鏈!
【 里仁開箱】里仁誠食市集 邀你一起吃出永續未來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