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花蓮玉里清盛農場

清盛農場-了解土壤與氣候 悉心栽種火龍果

2016-10-01

文/楊鎮宇 攝影/林建豐

李清秋務農一甲子,靠著優異的栽培技術,獲選全省模範農民、十大傑出農家。他種的有機火龍果,也曾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第一拍賣市場創下一公斤250元的高價。然而,對他而言,帶消費者到農場,實際嘗一口火龍果的鮮甜,自己判斷,才是他最自豪的檢驗標準。
盛產季節:7~12月

於嘉義出生的李清秋,退伍後移居花蓮玉里,看上那裡的山水,以及便宜的農地。他種過金針、橘子、綠竹筍、香菇、枇杷等作物,也養過豬,他曾於1979年獲頒「十大傑出農家」表彰,並受邀參與農業外交團,教導東南亞民眾農耕技術,他在越南看到越戰期間美軍對付越共時,所遺留的落葉劑造成民眾身心傷害,促使他開始思考農藥、化肥對人的影響。

1980年代末,李清秋轉作有機,他認為花蓮很適合做有機,以他在玉里高寮的農地為例,位於海岸山脈旁可引高山水源灌溉,土壤則屬於少見的黑沃土,土壤富含有機質,肥力也高,搭配有機耕作,種植的火龍果個個果實飽滿。

李清秋投身有機農業近30年,不過他說他並不是台灣第一代做有機的農民,「我的阿公那一代,甚至原住民,都沒有用農藥、化肥呀!」他的火龍果田通過有機驗證多年,但是他認為有機不只是通過驗證,「要了解台灣的氣候、土壤受到什麼樣的破壞?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補回來?」

照顧土壤 有機耕作的基本功

好好照顧土壤,是李清秋務農的基本功。他定期分析農地中的微量元素跟PH值,「土壤缺什麼,我就要補什麼」。他說土壤跟人一樣要講求營養均衡,如果不論土壤情況如何,一概用農藥、化肥,就跟人一生病就吃特效藥一樣,短期看很有效,「人吃壞東西還會拉肚子,那土壤吃了壞東西怎麼辦?還不就是默默忍受,可是久了之後,土壤會讓你種不出東西。」

李清秋認為,有機就是要走到自然農法,產生生物界的食物鏈,「田間生物會吃蟲,那就給他吃一點又怎麼樣,大地共生嘛!」

雖然崇尚自然農法好似無為而治,但李清秋的栽培技術卻像科學家一樣嚴謹。他早年種枇杷,先種100棵,每5棵為一組,分成20種栽培法,再從中選擇效果最好的栽種方式。他種火龍果也是同樣方式,先試種兩株,用兩種不同栽培法,選擇效果較好的方法,再擴大種植面積,就這樣逐步改良栽培技術,才慢慢擴充到現今的10公頃。

火龍果

▲李清秋年近70,從火龍果的栽培技術到銷售手法,都力求創新。

順應天時 充滿哲理的務農之道

年近七十了,擁有精湛農耕技術的李清秋還是不斷力求進步。他的火龍果園歡迎消費者參觀,他用「網軍」來形容訪客,「我不怕網軍來,我上週算過,我的田區有15隻台灣藍鵲、50多隻白鷺鷥,還有數不清的螢火蟲,他們來看,才知道什麼叫做有機農地」。

這幾年台灣的火龍果種植面積快速增加,原因在於不少農友聽說火龍果好種價值又好,因此從海邊到山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除了基隆、台北沒有種植以外,全台灣各地都有農友在種火龍果。而李清秋認為火龍果雖然好種植,但是不好管理,雖然容易產出,但要種出高品質的火龍果並不容易。

李清秋

▲來自中美洲的火龍果攀附在叢林中生長,在台灣改以水泥柱為支柱。

李清秋

▲火龍果開花後,隔天清晨就會凋謝,一個月後可採果。

不斷努力求進步,又順應大自然,讓李清秋的務農之道充滿哲理。他常聽人說「人定勝天」,他認為這都是騙人的,「火龍果就很怕雨,或者說,各種作物都怕雨,連日大雨,作物不爛才怪。你看颱風來之後什麼情況就知道。氣候好,大家都好,氣候壞,大家一起壞。」

務農大半輩子,李清秋以白肉火龍果打出口碑。細心的他在火龍果採收後,根據果實的大小、外觀分成24級,嚴密分級讓消費者安心,包裝也不馬虎。他認為雖然「艱苦賺」,但是做有機對環境好,對自己身體也好,晚年有機會遊山玩水「快活開」(編按:開心度日),因為有許多消費者支持,他認為他走的這條眾生共好的道路上,算是很值得了。

清盛農場

場主:李清秋
品項:火龍果
地點:花蓮縣玉里鎮
驗證書字號:TOC-C0192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第43期 p18~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