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蔬果想減塑 保鮮最重要

2019-10-29

文/錢麗安 攝影/張季禹

你是否曾疑惑,為什麼傳統市場裡的蔬果多是裸賣,但在超市裡的蔬果卻是套著塑膠包裝,整齊地放在架上?還嬌貴地吹著冷氣。這些蔬果如果拿掉塑膠袋,會面臨什麼挑戰?

走進傳統市場買菜,一堆一堆的當令蔬菜一字排開,五顏六色美麗又壯觀,除了方便主婦盡情採買,更是品味風土最好的教室。但這些生鮮蔬果進入超市通路後,全都套上一層塑膠袋,住進冷藏櫃中。同樣是蔬果,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

「這跟客群與周轉率有關。」福業企劃專員周意鈞解釋,台灣多數傳統市場屬於早市,營業時間短,蔬果往往幾個小時就銷售一空,而且多數攤商會適度地噴水加濕,保持蔬果的最佳狀態。但賣場的蔬果採買時段多集中在中午或晚上,客群主要是上班族,蔬果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上的時間就會拉得很長。包裝就是為了防止蔬果水分的散失,加上環境溫度控制,確保消費者買到的蔬果都能維持在新鮮狀態。

裸賣蔬果以含水量較低的根莖類及有外皮包覆的瓜果類為主。

有機得來不易  珍惜首重保鮮

因此,2016年底里仁全面啟動減塑計畫時,生鮮部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拿掉包裝袋的狀態下,還能維持蔬果的新鮮度,還能友善環境。「前提是包裝的方式可以改變,但農產品的品質不可以受影響。」周意鈞強調。

「我們朝兩個方向進行:裸賣,或將傳統塑膠袋換成生物可分解袋。」周意鈞說裸賣聽來無非就是回復古早的販售方式。福業首先由含水量較低的根莖類,及有外皮包覆的瓜果類來著手。短期測試蔬果裸賣之後,發現小黃瓜這樣表皮細嫩的瓜果,放久了還是有失水狀況,表皮會變皺、脆度也會大減,便決定細嫩瓜果和最容易失水的葉菜,還是需要進行包裝。

吸收生物可分解袋成本

在測試裸賣的同時,福業也默默進行替代包材的更換研究計畫。歷經近半年的研究比較後,先從最常用的十餘種包材規格中,挑選使用量最大的3個規格來替換。「因為包材訂單要下一定的量,我們的規模還沒那麼大,而且成本全由福業吸收,沒有增加農友的負擔。」周意鈞說。

起初福業採用的是高透明度的「純PLA生物可分解袋」,但隨即發現PLA袋因為材質過脆,而且缺乏韌度,裝袋時不僅容易破損,袋身也常因運送碰撞而充滿裂痕,導致賣相不佳。因此,改選擇經過混料生產、較不透明但具有一定韌度,且通過國際分解認證的一款100%可分解的「可堆肥生質袋」。

帶頭建立回收流程

周意鈞說,福業的包材替換計畫,不僅在於去除塑膠包材,更希望可以傳遞、帶動友善環境的整體理念。因此在規劃之初,連後端的自主回收體系也一併考量。目前全台一百餘家里仁門市都設置了可堆肥生質袋回收點,讓消費者可將使用後的可堆肥生質袋除去標籤後,交由門市回收,集中進行推肥處理。

「我們希望能起一個帶頭作用,逐步達到無塑。目標很長遠,最關鍵的是消費者的支持。」周意鈞說,目前的可堆肥生質袋採用的這款是混料成分,透明度不如傳統塑膠袋,有些消費者反應不便於判別蔬果的新鮮度「這是目前包材的限制,我們會持續研究改進。但蔬果減塑主要考量還是要保鮮。」唯有消費者支持,無塑之路才能持續邁進。

生鮮蔬果包裝減塑,原來那麼難!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專刊 第56期 p6~p7

延伸閱讀>>減塑不能減掉食品安全

延伸閱讀>>生鮮減塑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