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有機農業的鄰田汙染風險

用消費支持有機農業

2016-01-01

文/楊鎮宇 圖片提供/呂艷芳、銀川永續農場

鄰田汙染的風險,加上農藥零檢出的規範,墊高農民投身有機的門檻。其實農場周
邊的生態也是指標,可判斷農場是否採用友善環境農法。現行有機產品把關嚴格,
消費者的購買與支持,是台灣有機農業能否蓬勃發展的關鍵。

台灣有機農地零碎,有機農民常需承擔鄰田汙染的風險。一位有機農民承租15 公頃農地,雖然面積較大,也設有隔離帶,但作物仍被驗出農藥殘留,最終確認是鄰田汙染。2014 年5 月,立法委員田秋堇在立法院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時,就以此案例指出,有些農藥能空飄2 公里之遠,不但汙染鄰近的有機農地,也影響周遭居民的健康。

農地零碎有機農田的鄰田汙染風險高

「農地一旦被證明遭受到鄰田汙染,以現在農藥殘存的零檢出標準,農民整年收入都將付諸流水,聲譽破產,所以很多有機農民在這樣嚴峻的標準下,只好又回到慣行農法。」田秋堇認為,應重新討論「農藥零檢出」的規範,比如放寬容許標準值5% 以下的農藥殘留背景值,同時,有機農產品應採分級制度。

有機農業在台發展多年,種植面積仍只有全台農地的0.7%,有機農田大多座落在慣行田區之間,鄰田汙染的風險成了有機農業發展的困難之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認為,「避免鄰田汙染的最佳作法就是,鄰田也種有機,但是要鄰居也做有機,難度頗高,因此現況就是個別農友小範圍地做有機,就容易有鄰田汙染的風險」。

農友採用對農田、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生態,,也可做為有機農業的指標。

除了農藥殘留檢驗生態也是指標

鄰田汙染之所以成為有機農業發展的困難,是因為「農藥零檢出」的觀念。不過根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13 條:「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不得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動物用藥品或其他化學品」,法令並未要求有機作物「零檢出」,而是「未檢出」農藥。目前檢測儀器的極限為0.01ppm,在這數值以下的農藥殘留,可能是空氣、水質、土壤的「背景值」汙染,因此 視為「未檢出」。

鄰田汙染的風險,加上農藥零檢出的觀念,墊高了農民進入有機農業的門檻。有機農業的核心價值,不只是農藥一定要零檢出,而是採用對農地、環境友善的栽培方式。蘇慕容說,檢視農場健康的方法,不只是靠儀器檢驗,還可以看「生態指標」,例如茶園裡有蜘蛛、蚯蚓等生物,菱角田附近有水雉、芒果園一帶有紫斑蝶等,都代表當地農場採用友善環境的栽培方法,牠們的存在就表示了幫忙農產品把關!

有機產品把關嚴格消費者可安心購買

關於鄰田汙染,依照美國德拉瓦州規定,汙染到鄰田就要負起責任,不但會被吊銷噴灑農藥的執照,而且還要賠償鄰田的損失。而在台灣,每當新聞傳出某某有機作物驗出農藥殘留,該作物勢必隨即下架,農民面臨排山倒海的信譽危機,此時往往還沒確認是鄰田汙染的環境問題,還是農友個人的誠信問題。就算最後確認是鄰田汙染,也無法要求鄰田慣行農民做任何改變,因為慣行農業可以合法使用農藥,除非農藥殘留超出容許值,或者使用非推薦農藥,否則根本無法可罰。

農友採用對農田、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生態,,也可做為有機農業的指標。

蘇慕容認為,目前台灣對有機產品的把關很嚴格,在農糧署、有機驗證機構、有機通路、民間機構的重重防火牆下,農民幾乎不敢蓄意使用禁用資材,尤其一開始申請時,有明顯鄰田汙染風險的農場也無法取得有機驗證,至於上架的有機作物,一旦驗出農藥殘留,隨即全部下架。「其實消費者應該以更多包容來支持有機產品,即使遇有農藥殘留事件,也應多些理解及包容」。

蘇慕容說,消費者與其擔心會買到有農藥殘留的有機產品,倒不如多多走訪、認識常常選購的農家,看看農民為有機農業辛苦的付出,一來可以更了解食物源頭的生產方法、鼓勵農民,同時又可以收警策之效,讓農民了解消費者的重視與關心。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40, P.14~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