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與萬物共存、共榮

【綠色保育】貢寮水梯田復育 食蟹獴回來了

2016-01-01

文/楊鎮宇 圖片提供/許博凱

 
貢寮農民進行水梯田復育,用友善環境農法,重現梯田地景,重啟蓄水功能,生態更豐富。早年常見的食蟹獴返回棲地,代表友善環境的農耕的確能與生態保育共榮共存。

從小在貢寮山區長大的楊振鑫,穿梭在滿山水梯田間協助農活。常年蓄水的梯田有利生態,青蛙、蜻蜓很常見,溪流裡的螃蟹、鱸鰻更是一抓就有,不過最讓楊振鑫印象深刻的是看起來很萌,但其實很兇的食蟹獴。

兒時記憶中的食蟹獴

紅鼻子、鬢角有白色斑紋,全身灰褐色長毛,像披了簑衣,乍看之下有點像果子貍,因此食蟹獴的閩南語稱為「棕蓑麻仔」。食蟹獴外型討喜,但可不是吃素的,螃蟹、蝸牛都吃,在田區看到一堆破碎的田螺殼,也是食蟹獴用餐後的痕跡。

「食蟹獴會集體行動,連山羌都成了獵物,有次我還看到食蟹把整隻雞背在背上整隻帶走。」楊振鑫說,這些都是他的童年記憶了。

58 年次的楊振鑫,成長期間適逢貢寮水梯田大量廢耕,上千公頃減到只剩十多公頃。楊氏家族在貢寮龍岡里人口眾多,光是男丁就要坐滿10 張桌。但隨著梯田廢耕,整個家族四散各地,楊振鑫在國中畢業後也離開,到高雄、台北等地工作。

「人走了,梯田沒了,很久沒聽過滿山滿谷的青蛙鳴叫聲,也好久沒看到食蟹獴。」楊振鑫說,離鄉20年的他,人屆中年,因為父親生病而決定返鄉定居,他的故鄉已成為蕭條的山城。


回鄉守護百年水梯田

回鄉後,楊振鑫種地瓜、山藥、蔬菜等作物,也參與水梯田復育。開車在貢寮山間,他望向一旁的樹林、草地,心想:以往這都是梯田呀,可蓄水防洪,是各種生物的棲地,還能養活眾多人丁。他心有不甘,「中國的梯田都成了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貢寮的百年梯田只能荒廢?」

不用農藥、化肥,只求生計溫飽與友善土地能共存,楊振鑫說要訣就是「心臟要強」。有機栽培頭一年,他的田區產量不到慣行的三分之一,稻榖、蔬菜都遇蟲害。不過到第二、三年,蟲害有天敵制衡,田間逐漸形成生態平衡。

現在楊振鑫耕作3公頃的梯田,取得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的雙認證。生物回來了,有體型大的蜻蜓——無霸勾蜓,以及稀有的蜻蜓——黃腹細蟌,甚至食蟹獴也回來了,這也是楊振鑫申請綠保標章的保育動物。

「這幾年在田區常碰到食蟹獴,只能遠遠拍,一靠近就會跑掉,所以我常被朋友笑說都怎麼照片裡的食蟹獴都只有『一咪咪』。」楊振鑫笑咪咪地訴說他與食蟹獴的邂逅。他還說,如果水梯田復育面積更多,就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也有助於生物多樣性,讓人與生物都回來貢寮生活。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40,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