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盤整生產管理 分散種植風險

看天吃菜 有機農友的生產大挑戰

2015-07-01

文/楊鎮宇 圖片提供/里仁、邱春雄

氣候異常已成常態,每逢颱風或豪雨,市場響起缺菜警報,婆婆媽媽們爭相搶菜。濕度、氣溫、陽光、土壤等因素都會影響蔬果產量和品質,再加上有機耕作不用農藥、化肥,考驗更多。雖然如此,農友與產銷體系仍努力種植多樣化的蔬果給消費者。

今年初日本推出一部以有機農業為主題的連續劇《限界集落株式會社》,男主角反町隆史帥氣登場,飾演決心返鄉重拾有機夢的農人。正當他努力種植時,卻遇上一場大雨,作物通通泡水,先前的辛勤也泡湯了。

這場景並不獨特,台灣農人對天候變化的深刻體悟,便凝鍊成「種到歹田望後冬」這句俗諺,傳神地描述因天候而歉收只能期待來年的心情。好比冬天盛產的甜柿在結果時期最怕雨,果實受樹枝碰撞會留下痕跡,賣相不佳,價錢也跟著跌。每年冬季盛產的胡蘿蔔在採收時,若雨水太多,採收後不耐久放,也會增加農友的銷售壓力。 

天候變化 對有機農友的嚴峻挑戰

除了雨水,包括濕度、溫度和土壤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以日夜溫差為例,夜晚溫度降低,對作物生產有其必要。高麗菜在低溫下生長速度較慢,纖維緊實,吃起來有甜脆口感,但若降溫速度變慢,或是下降溫度不若以往,都會使得高麗菜生長不那麼厚實,連帶影響口感。

天候的種種轉變對農友來說都是挑戰,氣溫雨水的變化有時可讓作物產量暴增,有時也可能造成作物零產出。有機蔬菜之所以特別在夏天容易有缺菜狀況,除了颱風來襲機會多,還因為夏天的溫度跟濕度都高,是病蟲害容易滋生的季節。慣行農友能用農藥、化肥來維持產量,但有機農友只使用天然資材,效果相對有限,生產狀況就更容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提高收購價 助農民度過天災農損

面對有機種植的天候風險,農友必須仰賴消費者支持,才能共同為永續環境盡心力。

供應里仁生鮮農產品的福業公司經理李逢祺認為,對消費者來說,颱風後的缺菜頂多就是買不到,沒有什麼損失。但對農友來說,一旦歉收,作物採收前投入的土地租金、種苗、設施等成本就付諸流水。

颱風前後的菜價上漲,反應了市場上實際供給短缺的問題,也有消費者的預期心理。而里仁為了具體協助農友,往往採取與市場行情反向而行的處理方式。

颱風天時,市面上的蔬菜價格飆漲,但里仁不賺颱風財,因此蔬菜售價維持不變。若是農友遭受災損,福業會根據個別農友受損的情況進行商議,等到農友後續有收成產出時,再以較高的收購價,來補貼先前颱風的損失。

里仁與福業認為,適時提高收購價遠比浮動的市場價格更能實質幫助災損的農友。「因為損失慘重的農友,在颱風過後二週內可能還在處理淹水的農田或重新架設棚架,尚未復耕,所以根本沒有菜可出貨。我們願意等農友復耕,陪農友一起承擔這些損失。」

里仁、福業與農戶攜手 協調生產排程提供多樣蔬果

福業花費極大心力掌握作物生產時程,一方面陪伴農友面對天候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努力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蔬果的需求。「不好種的作物不能都集中給一個農友種」、「作物的種植區域要盡量全台分散」,談到生產管理,李逢祺強調必須通盤規劃,分散種植風險,減低農友因天候的損失,並維持總體的供應量。

曾有消費者在颱風後一週看著里仁空空的生鮮貨架,納悶地問道:「颱風都走了,為什麼還沒有菜?」李逢祺表示,有時颱風後一週「連水都還沒退」,農家搶復耕,菜苗取得不易。更何況,重新種的蔬菜還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生長週期,才能採收上架。消費者若多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週期,對於「為什麼颱風後沒有菜?為什麼菜的種類很少?」等狀況就會有所理解。

大多數的葉菜適合在冬天種植,夏天其實是瓜果類作物的季節,而真正適合夏天生產的只有空心菜、莧菜等少數幾種。「種植當季蔬果,是減少作物受天候影響、符合有機耕作的根本方式。」李逢祺表示,農友努力種植,儘量滿足消費者想在夏季吃多樣蔬菜的欲望,但背後需承擔的天候風險也需要消費者多多理解與體諒。

為了讓消費者在夏天或颱風天不致於沒菜吃,里仁也與農友共同開發各式冷凍蔬菜,包括玉米塊、玉米粒、菱角仁、三色丁等。李逢祺建議:「當門市架上缺菜時,消費者也可以選擇這些冷藏的蔬菜」。

近年氣候變遷加劇,不僅是農友的挑戰,也是大自然捎來的警訊,造成環境負擔的慣行農法迫使氣候變異幅度加大。有機農業不用農藥、化肥,有助於環境永續發展,但種植的挑戰也比慣行農作更多更大。

李逢祺建議「支持有機農友的飲食方式,就是要跟著節氣吃蔬果。春天品蔥韭,夏天啃瓜果,秋天咬蘋果,冬天啖高麗,遇到颱風就改吃芽菜菌菇。當遇天候異常,消費者頂多買不到菜,沒有損失,可是農友種植要先前投入資金與人工成本,如果他面對天候考驗又沒有消費者支持,一定無法堅持這條有機農耕的辛苦路。」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38, P.14~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