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認識生活中的基改作物與食品

「基改」改什麼?

2017-07-02

文、圖表整理|陳儒瑋/《基改追追追》共同作者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消費者的食安意識升高,基因改造食品成為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各式標榜非基改黃豆或玉米原料的產品數量大增,也獲得消費者青睞。然而,所謂的基改與非基改,到底有何不同?又應該如何區別呢?

這幾年電視裡的醬油、豆奶和豆腐廣告,往往伴隨著響亮的一段話——「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超商貨架上的玉米罐頭或早餐穀片包裝上,「非基改」字樣被刻意放大。眼尖的消費者或許也發現,成分表上以基改黃豆或玉米為原料的產品,銷售品項日益減少,更不會刻意宣傳其基改來源。

基改似乎已經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消費者對基改的認識往往一知半解,例如:基改黃豆、玉米與傳統作物到底相不相同?基因工程技術改變了作物哪些特性?農作物為什麼要基改?除了黃豆和玉米,還有哪些常見的基改食品原料?

基改與育種大不同

生物工程技術一日千里,當代科學家研發出「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理想上希望培育出諸如抗旱、耐澇(耐水淹)、產量高又富含營養的生物新品系,可為氣候變遷、糧食短缺提供解方;然而今日商業種植的基改作物,絕大多數是將細菌的外源基因轉殖入作物體內,使其產生抗除草劑或抗蟲能力。

如基改黃豆,多具有抗除草劑嘉磷塞(Glyphosate)特性,而嘉磷塞正是全球暢銷農藥年年春中的活性物質。因此當農友大規模種植抗嘉磷塞基改黃豆時,就能藉由噴灑年年春以除去雜草,卻不必擔心作物受到傷害。

而Bt(蘇力菌)玉米,則是蘇力菌會生成殺蟲毒蛋白的基因轉殖入玉米,使玉米本身就帶有殺蟲能力,栽種時就不需要再額外施用殺蟲劑。

這種利用生物工程方式突破物種藩籬、使得自然界罕見跨物種基因轉換過程成為常態的基改技術,與傳統育種上將同一種作物的兩個品種,透過自然交配或自然重組方式,得到人類想要的特性,作法與原理上截然不同。

小辭典:什麼是基因改造?

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資料來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基改黃豆

將來自細菌的抗除草劑基因轉殖入黃豆,如此,黃豆就不怕除草劑,在施灑了農藥的田間仍能繼續成長。


轉基因黃豆

▲細菌中抗除草劑基因轉殖入黃豆

吃有機、吃本土 就能遠離基改

由於我國至今未核准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只要是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農作物,都屬非基因改造。衛生福利部邀集專家學者組成「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執行審查核可,截至目前共核准黃豆、玉米、棉花、油菜與甜菜等5種共119項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進口。

另外,根據台灣現行的有機農產品管理法規規範,有機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加工品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以及任何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及資材。因此除了學習「知情選購」,在購物前仔細閱讀商品成分標示外,最簡便的方式就是選有機、吃在地。培養辨識能力之後,面對生活周遭關於基改產品的紛雜訊息,就有能力不受困惑,根據事實做出基本判斷。


轉基因產品比例

▲全球主要基改作物;資料來源:「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協會(ISAAA)」出版《2016全球基因改造作物商業化種植現況》年報(2017年5月)。

 

常見基改食品

吃有機、吃本土>>

名豐非基因改造黃豆
售價 $90
里仁有機黃豆粉
售價 $125
里仁黃豆醬油-非基因改造
售價 $95
里仁有機黃豆薄鹽醬油
售價 $210
里仁有機玉米粒
售價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