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一起支持綠色保育

動物好・土地好・ 人也好 共創永續生態

2020-09-15

文/ 王心慈  攝影/ 黃基峰

隨著有機概念的演進,從以往重視檢驗結果,轉為更重視耕作「過程」。「綠色保育」在不影響田間生物的棲息和農田附近的自然生態下應運而生,綠保農友珍視田間共生的物種,不施用農藥及化學肥料,更著手營造棲地,就是為了守護牠們的家、更守護大地的永續與健康。

「綠色保育」緣起於2009年底的台南官田水雉大量中毒事件,官田農地採行菱角與稻米輪作,當時近百隻保育類動物水雉及其他鳥類,因誤食浸泡農藥的稻穀而死亡,引發大眾關注,促使主管機關林務局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官田農民轉作無農藥、化肥的友善耕作,並復育水雉, 從此啟動了「綠色保育」行動。

慈心基金會綠色保育專員溫婷安表示,有機耕作與綠色保育所代表的友善耕作,其實在生產、生活與生態上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近年來有機的發展被過度聚焦於健康、農藥零檢出等面向,忽略了對於土地、環境與生態更深一層的意義,綠色保育想要凸顯的,正是這一層意義。

守護物種的生存權 

「動物並非都住在森林裡,有很多動物是生活在淺山或平原區,台灣的農地占土地面積1/4到1/5,因此很多田區其實也是他們覓食與生活的空間。」溫婷安說。

當農友進行例行性除草或水泥化的田埂,可能讓鳥巢曝露出來,或讓昆蟲無處躲藏或棲息,影響生活空間;甚至施用農藥或化肥,讓田鼠或鳥類等生物中毒、喪失生命,影響田間食物鏈,造成生態失衡。

溫婷安進一步解釋,綠色保育的推動就是希望農友可以在耕作時,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改以生物防治或運用天敵的方式,避免傷害田區內的生命。對於相關農作工具或農耕行為也需要盡量謹慎,不要傷害到棲地功能或保育的對象,例如捕鳥網、捕獸夾、毒鼠藥等施放,都會造成棲地動物受傷或誤食。最好能運用食物鏈概念,達到防治與保護並存的功能。

從物種到棲地 就是要給生物一個家

目前綠色保育所涵蓋的保育範圍,分為物種與棲地兩類標的,分別是「保育類動物」、「稀有物種」、「紀念性物種」、「指標物種」等4種物種,及「水域棲地」﹑「陸域棲地」以及「多樣化棲地」等3種棲地營造。讓農友能以守護田間物種著手,或營造棲地進而給生物一個安心居住的家園,使田間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施行至今十年,已經有近500位農友加入守護物種與棲地行列,守護土地面積達701公頃,保育了47種動物,營造222處棲地。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通路願意支持「綠色保育」這樣的友善耕作理念,邀請身為消費者的你,化被動為主動,共同守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萬物,為土地、生物與環境永續,貢獻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