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廠商實作用心

宏亞食品珍惜資源 花生膜廢料變沃土

2022-08-25

文/賴韋廷 圖/黃基峰、宏亞公司

源於珍惜物料、不浪費的簡單原則,宏亞食品將不起眼的廢棄花生膜透過一連串的實驗,轉化為能令土壤變肥沃的有機質,讓「取之於土地,回饋於土地」的永續理念能實踐於日常。

宏亞食品是里仁多年的合作夥伴,產品深受眾多消費者喜愛,比如美味營養的可可牛軋,滿足了味覺更滋養了身體。牛軋裡的要角──花生,不僅是宏亞多數產品裡的重要元素,更蘊含著永續創意。在製作各式香甜點心產品過程中所淘汰下的花生膜廢料,宏亞經由巧妙的回收製程,轉化成能令土壤更為肥沃的天然有機質。


▲可可牛軋裡的要角──花生,經加工後產生的花生膜廢料,也能循環再利用,對環境永續有益。(圖/宏亞公司提供)

「在還不流行『循環經濟』一詞之前,珍惜資源就已經是宏亞的DNA。」宏亞食品董事長張云綺笑著分享。自1990年代開始,宏亞就已透過一系列的作為,落實節能減碳,對環境友善,將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盡量回收再利用,例如透過廠內的水循環與熱循環,將多餘的熱能加熱水溫,讓恆溫的熱水管防止巧克力遇冷凝固,也能預熱器械、清洗設備。

員工自發實驗找出最佳解方 食品加工廢料循環再利用

近年宏亞將花生膜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就是源自員工認同公司「珍惜資源」理念的自發性實驗。

在產線的花生淘選過程中,利用機器讓花生膜脫落,再收集成為待處理的廢料,累積起來體積大卻重量輕,載運效率低。以往飼料公司收購的意願本就不高,於是就有員工開始思考,還可以怎麼處理花生膜廢料。

思及花生膜營養價值高,起初員工打算讓花生膜自然分解後成為堆肥。乍聽相當單純的想法,實踐起來卻一點也不輕鬆。他們將花生膜灑在廠區旁的空地上,想像兩三個月內就能像一般果皮一樣,腐爛後分解。豈料花生膜不但沒分解,還四處亂飄而不斷滋生螞蟻與小蟲子,令空地周遭變得髒亂,嚴重威脅廠區衛生。於是改為埋進土裡,然而長達7至8個月後,翻開土壤仍舊不見其分解。

「後來就改個想法,讓蚯蚓來吃花生膜,讓蚯蚓來轉化。」宏亞桃園廠廠務部組長周王培解釋,他們以水、益菌、廠內的廢棄糖粉、裁切糕餅所剩的邊角料、下腳料等,混合花生膜,經兩星期發酵後,接著瀝乾,予以攪拌、乾燥。接著,他們以廠房的廢棄塑膠籃為盆器,以修剪殘餘樹枝所磨製的木屑為基底,鋪上土,再撒上已發酵過的花生膜有機質,再放入蚯蚓。經過蚯蚓轉化排出糞土後,就是營養價值極高的蚯蚓土。

員工們先僅以離地籃耕的方式,在溫室內少量種植蔬果,觀察蚯蚓土的效果。後來發現成效超乎預期,便另闢露天菜園,讓廠區旁生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綠意。走進菜園,觸目所及,秋葵、南瓜、玉米、冬瓜、紅蘿蔔,甚至是花生,看來都特別碩大飽滿,「試種、試吃後,我們發現使用蚯蚓土種出來的蔬果,外型和口感都很不錯。」周王培強調,過去他們也曾在此處以一般土壤栽種蔬果,使用一樣的水澆灌,但從枝葉到果實的表現,皆明顯不如蚯蚓土。

資源回歸大地 與環境共好

由員工自行發起的實驗有了令人驚豔的成果,如今全年度工廠產出約12,000公斤的花生膜皆能藉此轉化成蚯蚓土。宏亞食品曾考慮,是否該將這些肥料交給雲林的契作花生農使用?然而,將肥料載運至南部又多了碳足跡,反而不符合廢料回收的初衷。目前規劃未來這些肥料可能分享給廠區周邊的農場,就近滋養更多的土地與作物,也供給自家觀光工廠內的農場使用。

「廢料從來不是廢物,在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法,就是能循環再利用的『好物』」,張云綺強調。在如今資源有限,著重讓資源能在產業系統內循環再生的循環經濟,不僅對企業本身有益,也能與環境共好。「循環再利用」不該只是一句口號,更應該是食品產業面向未來的願景之一。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第70期 封面故事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