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農友這樣養好土 也養好作物與生態

2022-08-29

文/曾怡陵  圖/黃基峰

土壤是農耕的基礎,把土養好,不僅作物健康,生態環境也同享共好。這些有機、綠保農友透過不翻耕、草生栽培及發酵堆肥的農事作法,讓農場的土壤及其中活絡的生物圈與作物,自成一完善生態平衡系統。土壤就像大地的母親,尊重、照顧它的需要,就是這群農友對土地的用心。

菩茗有機茶園:不翻耕  茶葉長得一樣好

望著南投竹山的有機茶區,菩茗有機茶園的張顥嚴說:「這是沒有防治的茶園,很多人會問:『怎麼會這麼漂亮?你使用什麼資材?』但我什麼資材都沒有用。」

台大農化系碩士畢業的張顥嚴,本科學的是土壤,原本就知道土壤是作物栽培的根本,「但以前想的是:要怎麼給土壤足夠的營養?」直到3年前看到這片茶園,才知道自己做錯了。茶園當時是由一位農業門外漢的醫生娘管理,卻做出對茶農來說很驚人的成果。「她完全沒有防治,但茶葉漂亮、收成高。」他才開始思考作物的基本需求,以及維持土壤生態系穩定的方法。 

土壤生態系穩定,可以讓地下生物活得開心,穩固空氣、水進入到土壤中的管道,除了盡量不除草,讓空氣可以順利進入土壤,使得地下生物取得碳、供給礦物質給植物,盡量不翻耕也是作法之一。張顥嚴表示,翻耕對於葉菜等短期作物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養分,但對於茶葉,則完全不需要,否則會破壞土壤結構。(延伸閱讀:認識土壤團粒構造)

此外,地下生物可以維持土壤鬆軟穩定的結構,在極端氣候下更形重要。當土壤中有空間保留水和空氣,在炎熱時可幫助散熱,寒冷時保溫,大雨一來,也不會積水,讓植物窒息,或變成地表逕流,造成土壤流失。

「整個農業作為裡面,最重要是要保護地下的生命世界,當他們活得開心,營養通常不太會缺乏。施什麼肥料對我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養分要怎要進到土壤生態系中。」張顥嚴說。

掌櫃農園:土壤生物就是我的員工  草生栽培打造良好生態系

掌櫃果園吳圮台3年前在南投濁水溪社區大學上陳興宗的作物管理課,讓他重新體認到,只要把土壤顧好,作物自然會很健康。在他的果園裡,雜草扮演土壤健康管理的重要角色。

走在位於南投竹山的掌櫃果園,炙熱的陽光強烈曝曬著土地,果園裡雜草茂盛,有些高度可達腰際。吳圮台檢視著土壤狀況,察見少許土壤流失的跡象,「這裡下午常常下大雨,土壤就會流失,我讓雜草留成這樣,土還是會從坡上流下來。如果除得光禿禿,流失的狀況會更嚴重。」

吳圮台第一次聽到陳興宗的理論,還覺得半信半疑,但在陳興宗的建議下,他盡可能不除草,並刻意減少水分供給,讓雜草的根系往土壤深處找水。陳興宗指著驕陽下少了生氣、略為枯黃的雜草,「這種狀況最好,雜草還活著但缺水,為了找水,根要往下扎,不僅綁住土壤,把醣分往下送的過程順便供給昆蟲等生物需要的食物。」此外,雜草還可以作為隔離層,否則土壤冬冷夏熱,植物的根系會沒辦法正常發揮吸收養分和水分的功用。

就這樣透過草生栽培等方式試驗了一年多,吳圮台發現即使不頻繁施肥,檸檬的生長狀況依然良好。過去大約每4個月施一次肥,現在一年只施一次穴肥。如今,他把土壤下的蚯蚓等生物視為員工,當員工獲得良好的工作環境,24小時都會幫忙照顧土壤,無需過多資材和人工,果園生態也可以越來越健康。

春耕有機農場:把土壤當母親供養  讓果園生機逆轉勝

「以前這棵甜橙葉子都黃黃的,學者判定得了黃龍病要砍掉。」黃龍病是柑橘的不治之症,桃園復興鄉春耕有機農園的吳國樑回憶當時的束手無策,後來美國土壤學博士吳瑞明來訪,看了果樹斷定:「這是土壤物理性不好。」原來吳家過去實行慣行農法,大量施肥於土壤表面,果樹為了吸收養分,根系都往地面跑,加上除草劑讓土壤少了可阻隔陽光的雜草,根系受到強烈曝曬,長期下來自然長不好,容易生病。(延伸閱讀:認識土壤物理性)

危機就是轉機,這也促使當時的吳國樑更加堅定,要將祖傳的柑橘園轉作有機,也改變對土壤的態度。在吳瑞明的建議下,吳國樑自製堆肥,添加微生物菌增進土壤有機質。他分別購買牛糞、米糠、蓖麻和粗糠做堆肥,還從新屋拖牛糞到山上的果園,用怪手翻堆。「那時是1994年,我花50萬元,一次堆了一年的量。」而為了保持土壤的適當溫度和濕度、讓微生物發揮效用,他也不再任意除草。

走進吳國樑的堆肥間,小山般的堆肥正在發酵。「如果發酵不全,會傷害植物根系。」發酵完的堆肥會用穴施的方式,挖穴埋在土壤裡。果樹的根系為了找養分,就會往深處生長。

「種植過程會碰到很多挑戰,為了讓心安住,我把土壤視為母親,思考要如何盡孝道,這樣管理的方向才不會偏掉。」走在雜草共生的鬆軟土壤上,吳國樑翻開土壤,看到棲息於其中的蚯蚓等生物活動其中,這正是有機質豐富的表徵之一。健康的土壤等於健康的體質,連果農聞之喪膽的不治之症,如今對他來說再也不是問題了。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第70期 封面故事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