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低碳餐桌綠未來:四廚聯談未來蔬食浪潮

2023-11-01

圖:植物基荷包蛋(攝影:羅沛德);天貝、毛豆(圖片來源:綠媒體
文:綠媒體

蛋白質為蔬食者最在意的養分之一,除了大豆、天貝等大家熟知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植物肉、植物蛋等新型態植物性蛋白食材的出現,讓蔬食料理的風貌更加多元。
蛋白質為蔬食者最在意的養分之一,除了大豆、天貝等大家熟知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植物肉、植物蛋等新型態植物性蛋白食材的出現,讓蔬食料理的風貌更加多元。現在,在蔬食餐廳吃到鳳梨蝦球、漢堡排、炸魚柳、荷包蛋等菜色,再也不是難以想像的事!加上臺灣對國外飲食文化的敞開,臺、日、泰、義、中東等各式蔬食餐飲百花齊放。除了訴求創新、美味和健康的料理,也投注對環保、人道等議題的關注。
 

這個現象也與國外的趨勢相符。市調公司NPD集團於2021年預測,直到2024年,美國的植物性乳品及肉品市場都將持續成長,重視環境永續和動物福利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是驅動成長的動能。植物性食品協會(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指出,2022年美國的植物性食品消費金額高達90億美金,較前一年度增加6.6%。為了回應消費者的需求,食品公司也紛紛推出植物性起司、植物蛋等食品。

作為面對食材第一線的餐廳主廚,如何看待植物性蛋白質?在「永續飲食生活節」的「植物性蛋白質」特別企劃中,我們特別邀請無國界蔬食餐廳「寬心園」及「知初」、 綠色餐廳「三時之聚」以及臺菜老店「阿霞飯店」,從不同視角談談蔬食風潮,以及對植物性蛋白食材的看法。

蔬食潮流觀察:世代及區域差異

寬心園廚藝總監施建瑋和知初主廚廖致欽都觀察到,現今蔬食的資訊流通快速,加上網紅推波助瀾,為了環境永續、愛護動物而吃蔬食的人越來越多。過去只聽過「素食」一個分類,現在則有五辛素、vegan等分類。此外,以往茹素的長輩多半節儉,常吃到面黃枯瘦,但現代人比較重視健康。家中茹素多年的施建瑋表示,他特別注意家人的營養攝取,胎裡素的兒子如今已上大學,長得比同齡孩子高壯許多。三時之聚主廚張文騰則認為,吃蔬食要吃得健康均衡,有時也跟經濟能力有關。他期待友善耕作的面積能夠持續擴大,相信當食材成本降低的時候, 消費者的接受度自然提高。

不過,到了臺灣中南部,對蔬食市場的觀察了有顯著差異。臺南阿霞飯店第三代接班人兼主廚吳健豪說,蔬食者和蔬食的選擇變多是事實,但在北部比較流行。以阿霞飯店的員工來說,吃蔬食多半是為了還願或家裡有吃早齋的習慣,不太會因為理念驅動。而過去曾在臺中工作的廖致欽表示,西式蔬食料理通常不太能被當地的長輩接受,但到了臺北就很受到歡迎。此外不同年齡層的表現也有差異,年輕人吃蔬食除了健康需求,也多半跟永續生活的實踐有關。

多元植物性蛋白,豐富料理面貌

以紅蟳米糕、炒鱔魚等葷食料理知名的阿霞飯店,雖然也供應猴頭菇米糕等蔬食料理,但因為此次「植物性蛋白質」特別企劃,吳健豪首度使用天貝、植物絞肉和扁豆三種高蛋白食材來設計天貝米糕。他分享,炸過的天貝吃起來很像豬血糕,而米糕中的扁豆就如同花生般存在。其中,植物絞肉最讓他驚豔。「混入米糕的用意是增加口感和風味,如果不說,吃起來真的很像葷的。」

▲用扁豆、菇類和紅蘿蔔等豐富食材做成米糕,再鋪上油亮焦脆的醬色天貝。

對施建瑋來說,平常在寬心園時常開發新菜,對各種植物性蛋白質食材都不陌生,也樂意嘗試。「像是植物肉加入後,能夠提供類似肉類的口感和風味,料理面貌變得多元,自然會有更多人願意嘗試蔬食。」今年首度嘗試植物蛋的張文騰也對新食材抱持開放的態度,對於命名有一番見解:「如果是我,不會取『植物蛋』這個名字,不管是吃葷或吃素的人,都不會買單。會買的是好奇的人,但這些人占少數。」廖致欽則認為,仿肉的植物性蛋白食材雖然多半高鈉高脂,不宜多食,但對於剛由葷轉素的人是項福利,提供更多選擇。

持續推進對蔬食料理的想像

茹素的施建瑋和以蔬食為主的廖致欽,過去對於蔬食有高油、高熱量、加工品多的刻板印象,如今在料理上力求健康均衡,未來也希望可以用單純的食材做出美味料理。面對現今視覺精緻吸睛的料理潮流,施建瑋希望反璞歸真。「創新很好,但我希望放慢腳步,用簡單的食材找回小時候的味道,這對一個料理者來講,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廖致欽則希望可以運用臺灣原生香料等更多原型食材,甚至挑戰將大家不喜歡的食材變美味。例如知初有一道甜菜根燉飯就成功克服甜菜根特有的土味,成為好吃好看的人氣料理。

對於以葷食為主力的吳健豪來說,未來不排斥加入更多植物性蛋白質食材。「但不是為了吃素而吃素,是為了讓菜色更多元、營養更均衡。美味會是關鍵,除了我自己喜歡,我的同仁也要喜歡,他們才會誠心地跟客人推薦。」

長年以生態廚師的精神探訪並支持臺灣大豆等本土食材的張文騰,將持續鼓勵消費者使用友善食材,友善耕作面積也才會因為消費者的支持而擴大,當食材成本因為產量提高而降低,也就越能被普遍接受,促成正向的循環。

不論是大豆等高蛋白原型食物、大豆發酵品天貝,或是持續在口味和養分精進的植物肉、蛋等加工品,都為蔬食料理激盪更多可能。因為健康因素、動物生存權或是環境永續而嘗試更多蔬食的族群,都將享有更多美味健康的選擇。

 

【實踐永續減碳料理主廚】

阿霞飯店吳健豪主廚
天貝的口感如芋頭般鬆軟綿密,散發些微發酵味,加入少量的油入鍋半煎炸就可以讓表皮酥脆,是很特別的食材。為了帶入阿霞飯店的特色,吳健豪結合紅蟳米糕和生炒鱔魚兩道店內招牌菜的米糕和醬汁元素,設計出「醬燒天貝米糕」。
 
寬心園廚藝總監施建瑋
植物絞肉很好塑型,讓料理方式變得彈性,以前的素料沒有這樣的特性。在「香草小丸子燉菜」這道料理,施建瑋用植物絞肉與金針菇揉成的丸子,與多種蔬菜及番茄紅醬一起燉煮,散發蔬果清新的香氣,鮮豔的顏色誘發食慾。
 
三時之聚張文騰主廚
植物蛋的口感就像平常吃的荷包蛋,不過味道還是會有些微不同,利用調味或者半煎炸等方式,都是讓植物蛋味道飽滿的料理方式,這次的「豆腐可樂餅佐植物蛋」則是張文騰運用日式手法的料理嘗試。
 
RootKitchen知初主廚廖致欽
毛豆是許多人會使用的配菜,不僅顏色漂亮,又有高蛋白等營養價值,廖致欽這次仿造蝦鬆的概念,與多種食蔬、油條一起做成美味素鬆,搭配生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