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不砍樹也可以 ReWood的永續林業之道

2024-02-29

位於新竹湖口,歷史近40年的老炭廠,未因製炭業的沒落而凋零,在創辦人父子的攜手努力下,成為新型態林業的發展基地,以環境共生及循環為初衷,孕育出森林循環品牌「ReWood」。

文/賴韋廷.圖/葉琳喬

創業越久,越是感受到,我要推廣的不只是這一瓶木酢液,而是與環境共生的循環模式。」陳偉誠拿著自家產品感性地說。他在父親打造的製炭工廠長大,工廠所在地新竹湖口曾是台灣木炭生產重鎮,產量曾占全台六成之多。但隨著時代演變,天然氣逐漸取代木炭成為家用燃料主流後,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林業相關產業迅速萎縮。

研發木酢液產品 老炭廠搏轉型

有感於父母辛苦操持家業,陳偉誠大學畢業後,與父親一起摸索轉型之路。2003年工研院釋出木酢液萃取技術,讓民間企業技術移轉,成為他們眼中的轉機。木炭燒製時,總會產生大量煙霧,造成環境汙染,但若將煙霧搜集起來,不但減少環境危害;而且水煙經自然冷卻後,再過濾、蒸餾,就能得到含有豐富醋酸的木酢液,有除臭、殺菌的天然效果。陳偉誠利用木酢液作為清潔用品的配方, 但卻因為木酢液的微酸氣味無法被市場接受而受挫,「當時消費者偏好沐浴乳要有香味,或是洗淨衣物後要潔白、增豔。」經過多年研究,終於找到合適的天然木質系精油調和,做出木酢液專屬的森林風格,才漸漸在市場站穩腳步。

開發各種木酢液產品,只是轉型的開始。為了找尋製炭所用的木料,陳偉誠關注起台灣林業的發展現況,從中發現創新的機會。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期在推廣提高國產材利用,陳偉誠發現除了既有的方法之外,過去製炭人善用的果樹修枝利用也是值得發展的方式。同時,公園、道路行道樹、校園等處都市林業區域,每年也總會有因修剪樹枝而產生的林木修枝,據統計,北北基桃一年就有約150萬公噸的林木修枝。

家用除溼炭

炭盆栽

(上)細瘦的林木修枝,可製成家用除溼炭。(下)枝幹較粗的林木修枝,可製為商業用炭或炭盆栽。

將垃圾變資材 創造循環經濟模式

「種樹原本是為了綠化與捕捉空氣中二氧化碳,並積極面對氣候變遷下的保育環境行動,但修枝時卻把好不容易捕捉下來固定在林木的碳,再送進焚化爐燒掉,又將碳排放在空氣中,整個補碳固碳工作功虧一簣!」陳偉誠便構思一套森林循環經濟模式,創造生態環保、零廢棄生產與地方生活平衡的永續模式。

他將林木修枝視為加工原料,與學校、企業等單位溝通,將各種林木修枝交由他處理,例如臺北市立動物園每年因飼養無尾熊而產生的尤加利葉與枝條,他將細瘦卻堅硬的枝條燒製成生物碳,經過包裝後,可做為居家衣櫃鞋櫥的除濕炭包;尤加利葉則取下,趁著新鮮送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輔導的大雪山合作社,與他們種植的台灣原生種土肉桂一起萃取,再結合木酢液後製成「防蟎抗菌衣物噴劑」。

「這樣不但解決了無尾熊的剩食問題,也讓消費者多了一個安心的清潔品選項,又能支持林業單位成立的品牌與創造工作機會;而且每賣出一罐,就等於減量被焚燒的林木修枝,銷售還有回饋金能給臺北市立動物園做保育。」他也成立木作工坊,號召有志從事或學習木 作的人加入,並且委請木工技藝純熟的父親擔任「導師」,找來其他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以教學、協作的方式,將回收木材重新打磨、組裝為設計感十足的木製家具;也提供免費維修木製 家具的服務,藉此鼓勵民眾不輕易丟棄木製家具,而是透過維修、重複使用,以延長家具使用期。至今ReWood每年維修的家具已超過1,000件。

當個先行者並不容易,陳偉誠坦言「初期常遭到合作單位質疑,或認為沒必要。」近年環境永續終成顯學,他多年的努力逐漸開花結果,至今聚集了700位青年返鄉學習木作;每年為29間學校處理600至700公噸的林木修枝;也獲得多方肯定,還有越來越多的異業合作找上門,他內心充滿感恩。「不砍一棵樹,我想發展台灣獨有的林業樣態,擁抱森林成為世界的自然解方。」

木酢液產品

(上)有志從事木作的青年,能在木作工坊得到學習資源。(下)開發木酢液產品,讓陳氏父子踏出轉型的第一步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 第73期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