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有機讓我變勇敢了!

2019-06-14

圖/文 里仁

站在長滿草的豇豆田裡,農友卞玉芬被戴著的遮陽帽,掩蓋住大半張臉,笑起來和善又親切的模樣,完全看不出來早年其實是嚴肅的教官。

2006年她從學校退休,隔年即投入有機農業生產,因為明白自己對農業的不熟悉,所以一開始就像學徒般積極求知,除了四處找農友請教作物栽種方式,甚至拿著尺去量農友田裡的溝渠寬度,並且拍照筆記一一記錄,用謙卑態度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從每一次失敗裡研究學習。

沒有一根玉米是完好的

「每一根都被老鼠咬,那時候覺得怎麼這樣子,真的是太可怕了!」卞玉芬談到種植玉米時,曾發生過的鼠患事件,仍舊難掩心裏頭的震撼。還好農場成立初期,鄰近的福智學校為了推廣「建立有機農業及生態環境保育」,願意收購那一季被老鼠咬過的玉米,才得以降低那一年作物損失。這讓她彷彿吃了定心丸一樣,開始不設防農田裡的其他生物,結果農田裡的生態變得越來越豐富。

但生態越來越豐富不就代表著蟲害越來越多嗎?她說:「雖然現在整個農場就像動物們的自助餐一樣,想吃什麼就自己拿,不過也因為生態保育做得好,生態之間相互平衡,蟲害鼠害也逐年降低喔!」原來是土地上有機作物多了,動物們吃得飽,當然就不用再爭先恐後大舉入侵農田。

她也分享自己從事有機之後的想法:「在還沒有從事有機之前,我自認為很勇敢,但開始種有機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膽量很小,看到老鼠、毛毛蟲呀,都會很害怕。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我覺得現在膽子比以前更大,就是心更強大,因為以前心量也沒那麼大,現在每天跟眾生在這片土地上,你會覺得現在不管是作物呀!昆蟲呀!老鼠呀!好像都跟你是一家人,你會感覺他們跟你是命運共同體。」

所以卞玉芬種植作物的同時也在保護土地、維持生態平衡,就像當初福智學校收購作物給予她的支持一樣,大家都在守護環境的各環節中付出了努力,才使得這片土地上的動物與人們,都能夠共同享有永續生活的機會。

豇豆帶來心量磨練

豇豆俗稱菜豆,還有人稱呼它長豆、豆角、米豆等。常常有人把豇豆跟敏豆仔混淆,因為也有人把敏豆稱為菜豆,但台灣俗稱的菜豆,其實是指有著長長豆莢的豇豆。

種植豇豆最辛苦的是,當藤蔓長到開始攀爬的時候,就得每日到田裡固定好藤蔓,因為豇豆花梗是從葉腋中長出來的。為了讓花梗有足夠空間生長,每一株豇豆的生長方向都要仔細調整,加上豇豆不是整批同時成熟,所以當成熟期到來,無論風雨都得要使用剪刀,每天人工逐株採收。

卞玉芬說自己是挑嘴的人,種植豇豆這七、八年來,一直堅持使用自留種種植。商業種子種出的豇豆雖然大小、口感等規格較統一,但卻不見得好吃。所以她在每次種植後皆留下種子,雖然耗時費工,但這款豇豆品種,水煮後食用,尾韻仍保留一絲甜味,加上纖維又細,比市面上多數豇豆都來得美味許多。

自留種的困難

農民自己留種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選擇結莢率及授粉、受精率高的豆莢;要將豆筴曬得多乾,防止種子發霉或裂開;以及妥善保存以提高發芽率,每個環節皆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喔!

 

 

和萬物共存的喜悅

坐在田埂旁的工寮內,她把遮陽帽拿下來放在一旁,為我們泡了壺有機玫瑰桂花茶後,開始分享對於從事有機農業後的體悟:「以前都認為我們必須要傷害別人,自己才可以生存,但事實上不是,我們整個民族可以延續下來並不是因為傷害,而是因為互助。我是透過種植有機之後才理解,有健康的土地才有健康的作物,我們也才擁有健康身心。」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在大太陽底下或風吹雨打時務農非常辛苦勞累,但對於卞玉芬來說,有機農業就像是守護生命的一種實際行動,能夠踏實地種植作物並且與土地共生,心理上的喜悅遠遠超越生理上的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