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減少依賴 讓地球、生態永續

每日少一「塑」生活便利不減

2016-04-01
文/錢麗安 ·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Shutterstock、里仁
二次戰後物資缺乏,科學家們以塑化廢料創造出塑膠,由於價格低廉、外觀輕巧便利,色澤豔麗、種類繁多,旋即大舉攻占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讓傳統工藝式微,更製造了大量垃圾,這些需耗費千年才可能分解的塑膠垃圾,成為危害地球與生物健康的隱形殺手。

曾幾何時,我們每天從醒來到入睡前,從盥洗的清潔用具、食器、採購時店家提供的塑膠袋、辦公室設備、檔案夾、飲料杯、寶特瓶裝水,到孩子的玩具,幾乎都有塑膠相伴。各式輕巧、耐用、便宜的塑膠製品,方便、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你我可曾想過,這些使用過的廢棄塑膠品都到哪兒去了?

▲你計算過自己一天拿過幾個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在使用後,去哪裡了呢?

近年來,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調查顯示,得花上千年才能分解的塑膠廢棄物,不僅在陸地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更快速蔓延至海洋。其中,大型的塑膠垃圾如漁網,會困住如海豹等動物;小型如塑膠袋乃至於塑膠微粒等,則可能被海裡生物如海龜、魚類誤食吞下肚。近年來從擱淺致死的鯨豚、海龜體內都可發現塑膠殘跡,連距離台灣5千公里,人跡罕至、原為鳥類樂園的中途島,也因成鳥誤將海洋廢棄物當成食物(魚類)餵食幼鳥,造成數以萬計的信天翁幼鳥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的慘劇。

生態殺手 千年不壞的塑膠垃圾

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的海洋塑膠垃圾已高達五兆件,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甚至在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帶」,預估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可能比魚還重,整個海洋有如一鍋超級塑膠濃湯。

▲大量的塑膠廢棄物,除成為土地上萬年不滅的垃圾、影響人體健康,更已污染海洋,嚴重危害生態。

長期監測台灣海洋環境、推動淨灘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許惠婷表示,這些塑膠垃圾不僅會釋出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海洋,即便是碎裂成肉眼幾乎看不到的微粒,依舊存在,且因屬高分子鏈結,這些塑膠微粒會如同吸鐵般吸附有毒物,如果生物吃進體內,最終還是會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內,成為健康殺手。

許多人以為到海邊不要亂丟垃圾就不會造成海洋污染,對此,許惠婷解釋道,現階段世界各國在塑膠垃圾的處理上主要採取焚化、掩埋與回收再製等3種途徑。焚化不僅需耗費大量能源,排放的氣體更會造成溫室效應;而掩埋場多位於海邊,雖設有阻隔設施,但因極端氣候產生的天候變化,常造成阻隔設施的毀壞(被大浪掏空、溪流上游土石流沖刷等),垃圾便隨之進入大海。

在塑膠廢棄物的回收再製上,台灣目前寶特瓶回收率雖高達99%,但因用量過大,加上回收機制不完備,並非再次使用,而是採降級回收,作為次等原料,但再製的成本高昂,而且在回收兩三次後便無法繼續使用。因此,要降低海洋塑膠垃圾的危害,根本之道在於源頭的「減量與限用」,特別是一次性塑膠製品,如食品包裝、塑膠袋、免洗餐具等。

國際趨勢 「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面對這個出現不到半世紀,便大幅攻占人類生活的塑膠問題,如何兼顧生活便利與環境永續,世界各國紛紛由「減塑、限塑」著手。2002年,孟加拉率先針對薄塑膠袋發出禁令;東非盧安達則於2008年完全禁止使用塑膠袋,成為全球第一個無塑國家。2007年起,美國近百個城市陸續禁用塑膠袋,舊金山更於2015年底進一步禁止在公共場所銷售600ml以下的瓶裝水,並計畫在4年後完全淘汰小包裝瓶裝水。2011年,英國威爾斯推出塑膠袋收費制,旋即有效的減少近八成的使用量;隔年海地也宣佈禁止使用PE袋與保麗龍製品。

2014年,歐洲議會通過「一次性輕量刑塑膠袋減量報告書」,針對全歐盟28個會員國提出兩階段減量建議,以有效降低對於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量。同年聯合國也提出「塑料評估:消費品行業塑料使用衡量、管理與披露的商機和價值」報告,進一步建議由企業著手,透過對「塑膠足跡(用量)」的計算,從源頭降低對塑膠材質的依賴。在民間行動上,美國Beth Terry女士發起「我的無塑生活」(Living Plastic-Free),透過一連串的實驗,測試在無塑膠製品下生活的可能性,並透過網站交流分享。

而在台灣,長期以來許多NGO團體,一直致力於塑膠減量推動,如主婦聯盟自1987年成立,就以「垃圾減量」為目標,推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並持續追蹤台灣的垃圾政策。而荒野保護聯盟更長年推動淨灘計畫與調查,與海洋減塑青年行動。2015年中,看守台灣協會進一步發起推動「回收Web3.0」計畫,讓每個回收環節都有價,增進塑膠製品回收率,降低環境中塑膠垃圾的危害。今年起,環境資訊協會推出「water go」計畫,將全台800個可以補充水的地點製作成線上地圖,只要透過GPS定位系統,就能輕鬆補充飲水,鼓勵民眾自備水瓶,不要購買瓶裝水。

關懷生存環境 為減塑拋磚引玉

根據環保署近年統計,全台灣一年要使用18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一年使用782個,亦即每天使用2.7個塑膠袋,遠比歐盟每年每人平均198個高出將近4倍 。

「是該有所行動了。」里仁副總經理韓敬白表示,從協助農民從事有機耕作,到成立通路幫忙販售,里仁秉持的就是「光復大地」的理念,而減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自今年起,里仁將透過賣場通路,逐步宣導、落實減塑的理念。

面對消費者,第一步就是:減少使用。韓副總說,取消以玉米澱粉製作的購物袋,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購物;或透過募集、租用愛心環保袋方式讓消費者共用,從中慢慢建立自備購物袋的消費習慣,同時也販售設計精美的購物袋,增加消費者使用的意願。對內則重新檢視各類產品,在不影響產品功效狀況下,逐步去除多餘的塑膠包裝,例如去掉服飾、用品類的塑膠包裝袋,以紙製的破壞貼取代收縮膜等。

▲里仁開始推動「減塑活動」,取消玉米澱粉製作的購物袋,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或提供「租用愛心環保袋」服務。

其次是尋找「環保材質」取代塑膠。亦即,在研發新產品時,就以可分解的環保材質為主,或是非塑膠之材質,而對於已經使用塑膠包裝材的產品,則逐一尋找環保替代材質更換,希望藉此帶動上游廠商由源頭更換,以達成更大的減塑效能。

「我們常說『生態、環保』與『經濟』是對立的,這是因為大家多看到經濟面,卻沒想過如果一昧的追求經濟而忽略生態與環境,我們終將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韓副總表示,里仁希望能與消費者攜手共同朝向減塑生活,也希望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創新,讓一次性塑膠從生活中消失。當越來越多非塑的產品出現,你我的生活就能慢慢減少對塑膠的依賴,達到無塑生活的目標。

呼朋引伴 動腦動手減塑6步驟

 

其實,塑膠的出現也不過短短四十餘年,在塑膠還沒出現前,我們的祖先都如何過日子呢?無塑生活真的很困難嗎?

2013年起開始過「無塑生活實驗」,現為小事生活負責人的洪平珊與許惠婷表示,其實減塑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就能輕鬆減用塑膠。

第1步:意識到自己在用塑膠製品
因為現代人太「習慣」使用塑膠製品,乃至於經常不自覺。洪平珊建議可用相機寫塑膠日記,將自己每天使用的塑膠製品拍下來,看看一天下來用了多少塑膠產品,「剛開始一定會嚇一跳。」透過持續的紀錄,喚醒自覺,才能真正意識到塑膠在生活中的比重。

第2步:不勉強減塑法
每次從減少一樣塑膠品做起,也許是一個塑膠袋、一根吸管、一個塑膠杯,持之以恆連續一段時間,從中建立成就感,再進行下一個減塑行動,就能有效降低使用時的不便感。

第3步:用玩遊戲闖關的心情尋找替代品
除了使用購物袋,其他直接入口的食物可尋找包裝替代品,像是自備便當買早餐、用棉布袋買麵包、自備杯子買珍珠奶茶等。

第4步:揪伴一起減塑力量大
透過與朋友一起腦力激盪、討論與分享,不僅可以在精神上相互支援,還能促進人際關係。

第5步:買一個設計精美的環保製品
減塑生活可以是時尚或潮流的象徵,購買可重覆使用的容器,開開心心、長長久久的使用,打破做環保就是苦行、為環境犧牲的悲苦印象。甚至可以把無塑創意禮品當作禮物,不僅實用、讓朋友留下深刻印象,還能一起過無塑生活。

第6步:探索內在需要的來源
當然,所有的減塑行為都來自內心的認同與肯定,透過自問,慢慢反思生活中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才能真正達到減塑、無塑的目標。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41, P.4~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