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專題文章

以政府的力量帶動有機農業

催生有機農業法 促進永續發展

2016-10-01
文/楊鎮宇 圖片提供/里仁、呂艷芳
台灣的有機耕地只占全國耕地的0.8%,有機農產品數量少,價格也比慣行農產品高。現在,有了改變契機,據悉《有機農業法》今年底將送立法院審議,若通過,將可以政策力量鼓勵並扶持更多農友投身有機農業。

新政府上任後,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將推動有機農業立法,預計今年底將《有機農業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法案若通過,將能以政策力量扶持更多農友投身有機/友善農業,市面上將有更多有機農產品。

為什麼此刻要推動《有機農業法》呢?難道過去沒有有機農業相關的法令嗎?其實是有的,2007年台灣公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規定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才能對外宣稱「有機」,否則就要處以新台幣6萬~30萬的罰鍰。

過往有機法令 只有管理 沒有促進

關於過往的有機農業相關法令,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認為,過往以驗證管理為主,主要在於維持有機市場的秩序、辨別有機產品的真偽,但缺乏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面向。

只有驗證管理,沒有促進發展,因此造成生產者進入有機農業的高門檻,投入成本高,售價也高,加上有機產品稀少,消費者不易接觸到有機產品,甚至可能因為有機作物的外觀、價格而卻步。

有機產品有多稀少?來看看數據,台灣推廣有機農業近30年,根據農委會2015年統計數據,通過有機驗證的農地有6,489公頃,一公頃大約一座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所以,台灣的有機農地面積,大概有6,500座足球場那麼大。若以大安森林公園為單位,台灣的有機農地面積,大概等於249個大安森林公園。若以地方面積來看,台灣的有機農地面積,大概等於1.3個蘭嶼面積。

而全台灣的農地面積為796,618公頃,也就是說,有機農地面積只占全台農地的千分之8。所以,現在台灣市面上可見的農產品,9成9由慣行農業所生產,有機產品仍屬稀有。

促進立法 以持續的政策扶持有機農友

蘇慕容認為,過往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多少都有關於有機農業的政策,但往往隨著主政者的異動而改變,現在若能推動有機農業立法,納入發展、推廣的面向,變成既定政策,未來將有助於有機農業的持續推動。

《有機農業法》若通過,對生產者是利多消息。過往各縣市補貼有機農友的標準不一,法案通過後,全台的有機農友將能獲得一致性的扶持,例如搭溫室、資材、驗證費等補貼。

長期催生有機農業立法的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認為,「政府只訂定要求有機農人接受驗證的法律,卻沒有法律要求政府提出並且執行促進有機農業的有效政策。農委會預算的編列仍以鼓勵慣行農法為主,怎可能讓農人轉向有機耕作呢?」他強調,慣行農業影響了土壤成分、田間生物多樣性,農友轉作有機初期,需要一段時間重新培養土壤的益蟲好菌,幫忙農作物分解、製造與吸收肥料,還能增強農作物對害蟲壞菌與乾旱的抵抗力,但是轉作有機的過程中,「產量一定受影響,無法維持生計,這也是農人不敢轉型作有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政策轉型,以政策力量支持有機,才能讓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下去。」

▲《有機農業法》如能順利立法,預計能有效支持農友轉作有機,擴大有機農地面積、增加產量,售價也有望較為親民。

期許未來 有更多、更平價的有機農產品

《有機農業法》若通過,對消費者自然是利多消息。一旦有更多農友投身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的數量增加,價格有機會變得親民。同樣是價格問題,郭華仁認為有機農業的蓬勃發展,不但能讓消費者吃得健康,還關係到台灣的糧食自主,目前台灣的糧食有7成仰賴進口,2008年的石油價格飆漲,造成全球榖物價格上漲,試想,榖物出口國若不出口糧食,台灣有辦法自己生產足夠的糧食嗎?

郭華仁說:「有機農業雖然不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唯一辦法,但相對於高度依賴化肥與農藥的耕作方式,有機農業對於石油的依賴是較低的,因此應該被政府視為可行的糧食問題解決對策之一。」

曹啟鴻接任農委會主委時,曾喊出要在任期內把台灣有機耕地從現在的6千多公頃增加到1萬公頃。蘇慕容認為,要檢視政府如何達成這項目標,需要回頭檢視台灣的有機農業,為什麼推動多年農地還沒達到一萬公頃?在消費端上,消費者對有機的需求有多少?在生產端上,如何降低農友的進入門檻?驗證方式如何既有利於生產者投入,又能確保產品品質?

民間團體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立法多年,這次政府能否透過有機農業立法,通盤檢視上述種種課題,並以政策帶頭為有機農業助力,值得更多消費者關注。這不但攸關現今的消費者,更關係著10年、20年甚至30年後的島嶼子民。

原文刊登於第43期里仁為美季刊p16~p17